要想身體好菌湯是個寶,這些菌菇孩子可食用
來源:人民網(wǎng)-科普中國 發(fā)布時間:2020-12-03 09:18:33
“秋冬進補,來年打虎”,眾所周知,秋冬是進補的好時節(jié)。有一句俗話是這樣說的:“要想身體好,菌湯是個寶”。所以近期很多家長也來詢問關(guān)于食用菌菇進補的問題。很多家長提及羊肚菌和虎乳菌這兩種價格較高、補虛能力據(jù)說堪比人參的菌菇:“許教授,小孩能吃羊肚菌和虎乳菌嗎?擔心大補的食物會導(dǎo)致寶寶性早熟!”“許教授,羊肚菌和虎乳菌是不是真的能給孩子治虛證咳嗽、提高免疫力?
今天我們就來聊聊:小孩可以吃羊肚菌、虎乳菌嗎?有什么功效?食用時需要注意什么?除了這兩種菌菇,還有什么更適合孩子的補虛食藥材?
小孩可以吃羊肚菌、虎乳菌嗎?食用時要注意什么?
羊肚菌
羊肚菌俗稱羊蘑或羊肚菜,因其表面類似蜂窩狀、形如羊肚而得名。羊肚菌味甘性平。據(jù)《新華本草綱要》記載:羊肚菌具有和胃消食、化痰理氣等功效,用于治療消化不良、痰多氣短等癥狀。
羊肚菌營養(yǎng)成分豐富,在菌類中,羊肚菌蛋白質(zhì)含量也高于香菇等常見食用菌??偟膩碚f,羊肚菌是一種營養(yǎng)豐富且具有一定藥用價值的食物,孩子是可以適當吃一點的。
但在食用的時候需要注意:
?、?煲羊肚菌湯的湯料不宜過于肥膩;
?、?過期、變質(zhì)、發(fā)霉的羊肚菌不能吃;
?、?過敏、感冒發(fā)燒或急性疾病時不宜吃;
?、?羊肚菌不宜與柿子、茶同食;
?、?不能長期食用,3歲內(nèi)的孩子不建議食用。
虎乳菌
虎乳菌,又稱老虎奶、虎乳芝或虎乳靈芝,是一種珍稀藥用真菌?;⑷榫哂袠O高的藥用價值,其菌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(zhì)、礦質(zhì)元素、多種維生素、真菌多糖、膳食纖維素等食藥用成分。中醫(yī)認為,虎奶菌性甘、溫,具有補氣益血、止咳定喘、健脾化濕等功效。據(jù)《本草綱目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有關(guān)典籍記載,它具有治療胃病、感冒、哮喘、高血壓等疾病的藥效。很多虎乳菌的賣家稱虎乳菌為“咳嗽克星”,說其對治療哮喘、咽炎、久咳不愈很有作用。因此也有很多家長來問我孩子咳嗽要不要吃一點虎乳菌。
對此我的觀點是:虎乳菌具有不錯的補中健脾的效果,但是對于兒童慢性疾病、咳嗽等并沒有特別優(yōu)秀的表現(xiàn),也不是臨床上我會經(jīng)常給孩子使用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是作為補中益氣的食材來使用,效果還不錯;但是近期出現(xiàn)咳嗽癥狀,想要通過吃虎乳菌來治療,效果不見得會很明顯。
虎乳菌是一種不錯的溫補食材,但在食用時,家長應(yīng)該注意:
?、?對菌類過敏的孩子不能吃;
?、?不宜食用畸形的虎乳菌;
?、?不宜過多食用,1-2周食用一次即可;
?、?3歲以內(nèi)不建議食用。
所以,羊肚菌、虎乳菌都可以適當?shù)亟o孩子吃一點,但不能吃太多,1~2周吃1次就差不多了,如果能咨詢過醫(yī)生再食用就更好。
太子參要怎么吃?
“網(wǎng)紅菌”雖然名貴,但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,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味適合小孩的滋補藥材——太子參。
太子參出自《本草從新》:太子參,雖甚細如參條,短緊結(jié)實,而有蘆紋,其力不下大參。太子參甘、微苦,平,歸脾、肺經(jīng)。具益氣健脾,生津潤肺的功效,對脾肺的功能有很好的提高作用。
太子參屬于補氣藥中的清補藥,與同是補氣生津作用的人參、黨參、西洋參相比,滋補藥力相對要弱一些。但因為藥性平和,堪稱難得的清補佳品,尤其適用于嬰幼兒,所以它的別名又叫“孩兒參”或“童參”。
給孩子健脾,重在補脾氣。太子參就是一味給孩子補脾氣的良藥,補而不燥,益氣而不升提、生津且不助濕、扶正又不戀邪、補虛且不峻猛。
太子參該怎么吃?容易感冒、咳嗽、身形瘦小的孩子,大多是脾氣虛的,補脾益氣,建議喝太子參麥冬枸杞粥。
太子參麥冬枸杞粥
材料:太子參5克,枸杞子8克,麥冬5~8克,大米50克。
做法:太子參、麥冬入鍋,加水煮30分鐘,去渣取汁;再加入枸杞子和大米煮粥即可。
功效:補氣養(yǎng)陰、滋肝補腎。
適用年齡:3歲以上消化好時用;蠶豆病可以用。
秋冬季節(jié),燥邪肆虐,孩子很容易出現(xiàn)喉嚨干、喉嚨痛的癥狀。燥邪犯肺。所以孩子也特別容易咳嗽,咳著咳著,可能就變成了喘。如果孩子出現(xiàn)肺燥、咳喘的現(xiàn)象,病情后期推薦喝太子參百合瘦肉湯。
太子參百合瘦肉湯
材料:太子參10克,百合15克,羅漢果半個,豬瘦肉30克。
做法:瘦肉焯水,撈出切塊。百合浸泡半小時,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鍋內(nèi),加水適量,武火煮滾后,放入瘦肉,小煲再煮1小時即可飲湯。
功效:益氣生津,潤肺止咳。
適用年齡:3歲以上辨證合適用;蠶豆病可以用。
注意,冬季最容易傷肺,很多呼吸道疾病在這一時間段肆虐盛行。家長尤其要注意呵護。
資料來源: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
本文由廣東省中醫(yī)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(xué)性把關(guān)。
責(zé)任編輯:李曉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