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歲的壽光小伙自學修復技術(shù)“治愈”破損銅鏡
來源:濰坊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4-26 09:15:09
近日,33歲的壽光小伙許成文向壽光市博物館上交了10件陶器。經(jīng)專家初步斷定,這10件陶器分屬西周、漢代、北齊等時期,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。作為一名文物愛好者,許成文利用業(yè)余時間自學文物修復,希望將來開一間工作室,向更多年輕人傳達文物保護理念。
在施工時發(fā)現(xiàn)古陶器,主動上交博物館
“文物放到博物館才是最好的歸宿,只有在那里才能展現(xiàn)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價值,讓更多人去認識它們、了解它們,讓這些見證了幾千年歷史文化的老物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。”4月22日,許成文告訴記者,這10件陶器是他此前在彌河附近工程施工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的。作為一名文物愛好者,他認識到這些文物可能具有研究價值,及時采取了保護措施,并做了簡單的拼接修復,于近日上交壽光市博物館。
“這些陶瓷器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,豐富、充實了博物館的收藏。”壽光市博物館館長袁慶華說,為表彰許成文的做法,博物館向他頒發(fā)了證書。
記者了解到,許成文上交的10件陶器基本完整,品相較好,經(jīng)專家初步斷定分屬西周、漢代、北齊等時期,器型有罐、盆、碗、豆、扁壺。
壽光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德明表示,他們在其中一件西周陶罐的肩部,發(fā)現(xiàn)了四組刻劃圖案和符號,其中主要一組圖案為一人手持弓箭,正在射擊奔跑中的兩只野獸。他推測,這些圖案和符號反映了當時的狩獵場景,對于研究西周時期先民的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。除此之外,這些古陶對于研究早期文字、圖畫、符號之間的關(guān)系及古文字形成等也具有非常高的價值。
自學文物修復技術(shù),打算開一間工作室
今年33歲的許成文是一名自由職業(yè)者,也是一名文物愛好者。在他家一個不大的房間里,工作臺上擺著五花八門的工具、材料,這便是他修復文物的工作室。“我從小就喜歡老物件,漸漸對傳統(tǒng)的修復技藝產(chǎn)生了濃厚興趣。”許成文說,自2019年以來,他一有空閑便學習文物修復技術(shù),查閱資料,并到河南、江蘇等地拜訪專家。文物修復對知識儲備要求很高,不僅要懂技術(shù),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歷史、化學、美學知識,并且要具備繪畫、雕刻、焊接等技能。
在眾多文物修復技術(shù)中,許文成專攻修復錢幣和銅鏡等方面的文物。他認為,錢幣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(fā)展和變遷,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。然而,在歷史長河中,一些錢幣因自然侵蝕、銹腐,變得錢文不清、氧化過度,只能當廢銅爛鐵處理,十分可惜。
“經(jīng)過我的手,文物的生命得到延長,特別有成就感。”許成文向記者展示了他近期的修復成果:一枚原本破碎為三部分的傳世銅鏡,被他重新拼合,拼接痕跡肉眼難辨。
許成文認為文物修復亟需更多年輕人的加入與傳承,下一步他打算開一間工作室,向大家普及文物修復知識,讓更多殘缺文物重新煥發(fā)生機。
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:隋煒鳳/文
責任編輯:李曉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