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活調整供暖時間 讓公共服務暖到人心
來源:中國新聞網 發(fā)布時間:2021-11-03 10:08:39
近日,氣象部門預測,今年冬季將形成拉尼娜現象,我國北方等地區(qū)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。為應對寒潮,許多地區(qū)已提前供暖。11月1日是河北全面開啟供暖的第一天,比常規(guī)供暖時間(11月15日)提前了半個月。這兩天我們的對話也變成了“你家暖氣熱了嗎?”像河北一樣,山西、內蒙古及東北地區(qū)也已提前供暖,一些城市明確表示將根據氣象條件靈活調整供暖時間。
近幾年,根據實際天氣情況提前供暖或延遲停暖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常規(guī)操作。據中國城鎮(zhèn)供熱協會統(tǒng)計,2019至2020年采暖季,北方采暖地區(qū)55個主要城市中有41個延長供暖。2020至2021年采暖季,納入監(jiān)測的76個城市中有64個延長供暖,平均延長14天,其中60個提前、45個延后。在我們即將進入的采暖季,預計上述數字還將繼續(xù)增長。
供暖是事關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問題,且近幾年極端天氣活動更加頻繁,靈活供暖已然成為大趨勢。不讓一戶群眾受凍,就要順應趨勢,把好事辦好、把好經念好,讓政策的“暖流”真正流入千家萬戶。
無論是提前供暖還是延期停熱,關鍵在于“暖”。不必諱言,一些城市雖然承諾提前或者延長供暖時間,但部分家庭供暖不達標甚至“只聽雷聲,未見下雨”也是常見現象。如何打通堵點、痛點,需要相關部門深入一線了解堵在哪里、痛在哪里,如此,才能“對癥下藥”。
一些地區(qū)制定的供暖條例中明確規(guī)定“如遇氣溫出現異常低溫情況,政府可決定提前供暖和延期停熱”,有的地方還會召集多部門會商決定……這些做法為靈活決策提供了空間,讓“看天供暖、停熱”更具自主操作性。此外,也不妨提高社會參與度,將市民、企業(yè)等來自社會的意見納入標準制定、決策過程之中,維度越廣越有利于提高效果的精準度。
當然,無論是提前供暖還是延期停熱都涉及成本問題。拿提前供暖來說,黑龍江一家供熱企業(yè)相關負責人算了一筆賬:當地供熱今年需要煤炭21.7萬噸,支付煤炭資金預計2.1億元,人工、水電、維修等費用約為0.8億元,總費用在2.9億元,收取的供熱費約1.98億元,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,虧損約0.92億元。“如今提前供暖,虧損還會繼續(xù)擴大。”
這家供熱企業(yè)也代表了一部分供熱企業(yè)面臨的困境,統(tǒng)籌平衡供熱與企業(yè)運營,相關部門有必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,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設立了供熱政策性補貼資金,如此,可以緩解供熱企業(yè)的負擔,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,讓他們“心無旁騖”地供暖。尤其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都面臨著煤炭價格上漲的問題,如何引導煤炭價格穩(wěn)定在合理區(qū)間,確保能源供應,不只關系到能否溫暖過冬,還關系到社會經濟運行的更多方面。
各地靈活調整供暖時間,一方面要明確供暖標準、觸發(fā)機制、保障措施,制定可供執(zhí)行的操作辦法,讓涉及各方“心里有數”,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供熱行業(yè)改革,使之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。一個城市的生活質量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,而公共服務質量的高低,則取決于服務者是否用心,是否盡可能讓每個被服務者感到滿意。冬天即將到來,不妨就從用心供暖開始。
責任編輯:陳曉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