擔任帝師 講授仁政
來源:濰坊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2-12-21 10:46:24
憲宗朱見深
為太子或皇帝講學是一種榮耀,更是一項艱苦的任務。劉珝在500多人中脫穎而出,侍講東宮。太子朱見深繼位后,他得到重用,擢升至正三品,繼續(xù)為皇帝經(jīng)筵日講,“反復開導,詞氣侃侃”,令眾人佩服。劉珝被稱為“講官第一”,憲宗皇帝非常敬重他,稱呼他為“東劉先生”。
脫穎而出侍講東宮
啟發(fā)太子嚴選官吏
朱見深是英宗南宮復辟后,天順元年(1457)四月復立為皇太子的。天順六年(1462),英宗看到太子的啟蒙老師年老體弱,圣諭選太子老師。禮部按制考選,這一飛黃騰達的良機,吸引500多人報名。幾經(jīng)篩選,所剩無幾。
大學士劉定之、國子監(jiān)祭酒許道中等幾次觀閱劉珝文章,句句玉振金聲清新流暢,觀其書法遒勁飄逸,望其風采立眾學士之首。最后,讓劉珝反復試講,英宗帝與劉定之、許道中一致認為劉珝學問造詣深博,講授起來抑揚頓挫,義理清晰聲情并茂,且儀表高雅風度翩翩。皇帝隨即下詔,天順七年(1463)將劉珝升為侍讀學士。
劉珝侍講東宮期間反復強調(diào)國君任用賢才的重要性,他常對太子說,進賢才輔佐國君治理國家,要謹慎詳察,只要人賢有才,不拘一格,選上來與國君共理國政。國君是一國之主,是掌舵的,賢才輔政是治國的工具,國君進用賢才不可造次。進用一個賢才,左右近臣都說這個人賢而有才德可以進用。國君恐怕對他不了解,近臣反映的恐怕不實,再問朝中諸大夫,都說這個人賢而有才德,可以進用。國君又恐怕有私弊,可以再到下層群眾中去了解小官吏和庶民,眾口一詞,都說這個人處事大公無私。然后國君再親自考察,親自察其行,處某事,果見其有才;行某事,果見其有德,見之既真,然后從而用之。再教導這個人認識與國君共理國政的意義,必須忠于國君和庶民的愿望,這就是說,治天下有道,進賢也有道。進用賢才,國君務必做到公則無私,慎則無失,無私無失,人君之事才能辦好。
憲宗帝在劉珝侍講東宮期間受到教育啟發(fā),使成化朝初期、中期選用官吏還比較嚴格,吏治清明,朝廷至黎民百姓受益,促進了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。
經(jīng)筵日講令人佩服 迎來仕途黃金世代
天順八年(1464)英宗駕崩,皇太子朱見深登基,即明憲宗,次年改成化元年。新皇不忘舊僚,劉珝作為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,立即受到重用,升任太常寺少卿,兼侍讀,正四品;成化三年(1467),“遷太常卿,兼侍讀學士”,正三品。這期間,劉珝仍然天天給皇帝講課,且每次進御講學,“反復開導,詞氣侃侃”,令眾人佩服。憲宗對他更加信任,劉珝也迎來了他仕途上的黃金世代。
劉珝在擔任皇帝講官期間,擔負著“經(jīng)筵日講”的職責。“經(jīng)筵”,是明朝規(guī)定的皇帝攻讀儒家經(jīng)典的學習制度,一般由內(nèi)閣大學士主持,翰林院學士和侍讀學士輔導皇帝讀書,有定期會講和平常日講,劉珝主要擔負日講,著重講授《尚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禮記》等儒家經(jīng)典以及《春秋》《資治通鑒》《貞觀政要》等歷史名作。
帝師講課的程序非常嚴格。劉珝給太子講學時,講授內(nèi)容先要纂輯成章,呈送皇帝批準,再到東宮給太子講讀,講讀完畢,還要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做進一步闡述。朱見深做了皇帝后,劉珝講學仍然不敢掉以輕心。
劉珝運用儒家思想,積極向皇帝進納安邦治國的忠言,他留世的奏章文書記錄了這些極有價值的內(nèi)容。劉珝奏章中最有名的《開言路疏》,是針對憲宗皇帝寵信邪僧奸道、不問災荒、怠于國事而寫的。疏中首先引用宋儒蘇軾“天下治亂,出于下情之通塞”的名言,勸誡皇帝廣開言路,聽納忠言,賑災濟民,維護國家的安定。從天順二年(1458)到成化十二年(1476),劉珝作為朱見深的老師達18年之久。
規(guī)勸憲宗“子庶民”
東劉先生講官第一
有一次劉珝在東宮侍講,講的是“子庶民”。劉珝道:“父子有親便是仁,為父要仁,為子要孝。仁就是同情、友愛、互助的心情?;实凼且粐?,是庶民的父母,對待庶民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樣。皇帝總攬國家政權(quán),要有仁,施仁政治天下?;噬弦荒钪?,足以養(yǎng)萬民,由身想到家,由家想到國,由國想到天下庶民,其序不亂,樂政善施,恩澤于庶民,才得到萬民的敬仰。”
劉珝又講:“圣上如黎庶父母,如父母愛其子一般,凡有蓋造役使,要按季節(jié),不誤農(nóng)時;地畝賦稅,要薄些,使每個百姓都有飯吃,有衣穿,使庶民無饑寒之憂,這便是子庶民。”憲宗聽后受到啟發(fā),連說:“朕要施仁政,體恤民情,減輕賦稅,減輕徭役,愛護庶民,使庶民安居樂業(yè),這是我朝的宗旨。”
劉珝說:“周(朝)以仁化民,而天下莫不仁;秦(朝)以不仁虐民,秦以二世而亡。”又說:“秦以不仁虐民,屢屢暴虐施政,人民受折磨,苛捐雜稅繁多,徭役頻繁,人民無法生活。到秦二世胡亥,更加殘暴,在忍無可忍的困境下,人民走投無路,揭竿起義,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(tǒng)治。這是秦世父子以不仁虐民的結(jié)果。漢高祖建立漢朝后,以秦的暴政而亡為鑒,制定了一系列便于農(nóng)民發(fā)展生產(chǎn)的措施,施仁政,受到了人民的擁護。”憲宗聽后,動情地說:“東劉先生借鑒周、秦、漢朝的興亡教訓,使朕認識到子庶民的道理,是鞏固天下的根本。”
劉珝又進一步講道:“以此看來,人君豈不可愛,且為人君者,要將那庶民愛護體恤,饑者使之有食,寒者使之有衣,國家根本方才穩(wěn)固。不然,民之饑者不得食,寒者不得衣,饑寒逼切于身,必然相聚為亂,國家便不安了。”又闡述了子庶民的意義,指出施仁政的兩種不同結(jié)果,以警皇上。
劉珝無論侍講東宮還是擔任皇帝講師時,都反復講述一國之君需施仁政,要懂得子庶民的道理、恩澤于民的辦法。憲宗受到啟發(fā),施仁政,體察民情,實行了一些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舉措。對各地發(fā)生的水旱災害也非常重視,頒布一些減賦稅、輕徭役的措施,促進了成化朝初期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。
劉珝被稱為“講官第一”。憲宗皇帝非常敬重他,稱呼他為“東劉先生”,賜印章一枚,文曰“嘉猷贊翊”。
責任編輯:邢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