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心檔案
636名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
“私自游泳很危險,不去深水很重要。”8月2日,臨朐縣“連心橋”民生志愿服務項目的志愿者在蔣峪鎮(zhèn)東蔣峪村蓮湖畔開展了以“預防溺水 珍愛生命”為主題的志愿服務宣傳活動。
這一志愿服務項目始自2022年,主要開展安全教育宣講、愛心幫扶、生態(tài)保護、公益課堂等志愿服務活動,輻射2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。截至目前,該項目志愿者共636人,成立90余支志愿服務隊伍,為群眾解決“急難愁盼”問題300余個,“志愿紅”成為群眾心底最溫暖的顏色。
志愿者在“學雷鋒·暖民心”志愿服務活動中合影留念。
志愿者給獨居老人包愛心水餃。
暖心故事
愛心結對,幫助困境家庭渡難關
七年前,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蔣峪鎮(zhèn)代家莊村的徐先生遭受重創(chuàng),原本溫馨的家庭陷入前所未有的黑暗之中,他的母親每日以淚洗面,父親則默默承受著巨大的壓力,四處奔波尋求幫助。
在最艱難的時刻,“連心橋”民生志愿服務項目如同一座堅實的橋梁,連接起徐家與社會各界。一支由村民、教師、醫(yī)生等組成的志愿者隊伍走進徐家,他們不僅帶去生活物資,更為徐家?guī)ハMc溫暖。
志愿者李女士是一名護士,她主動擔負起徐先生的康復指導工作。每周,李女士都會帶著專業(yè)康復設備來到徐家,耐心地指導徐先生進行康復訓練。從最初的艱難起步,到后來的逐漸熟練,徐先生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凝聚著李女士的汗水與堅持。她還經(jīng)常與徐先生分享勵志故事,鼓勵他保持樂觀,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(zhàn)。其他志愿者也各司其職,有的幫助徐家整理家務,減輕徐母的負擔;有的則陪伴徐先生的父母聊天解悶,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。
志愿者幫助徐先生(中)進行康復訓練。
如今,徐先生不僅能夠獨立完成一些日常活動,還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。他開始嘗試用畫筆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,用文字表達內(nèi)心的感激之情。每當提起“連心橋”的志愿者,徐母總是眼含淚光,難掩激動之情:“這些好心人用愛心與行動,為我們搭建了一座希望的橋梁。沒有他們,我們可能還在黑暗中徘徊?,F(xiàn)在,看著兒子一天天好起來,我的心里滿是感激與幸福。”
公益課堂,賦能“她”能量
在臨朐縣蔣峪鎮(zhèn)劉家營社區(qū),每周都會舉行非遺繩藝公益課堂,不少農(nóng)村婦女跟著“連心橋”的志愿者講師學習繩藝編織。“以前我的空閑時間總是被那些重復的瑣事填滿,日復一日,感覺生活就像是一潭死水。”村民張女士坦言,參加了非遺繩藝公益課堂后,她感覺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了。
非遺繩藝公益課堂上,村民跟志愿者講師學習繩藝編織。
每當夜幕降臨,張女士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桌前,手中拿著五彩繩線,心無旁騖地編織著。那些看似簡單的繩結,在她的巧手下漸漸變成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。志愿者們不僅為張女士提供技術支持,還幫助張女士在線上搭建銷售平臺,讓她的作品走出蔣峪鎮(zhèn),走向更廣闊的市場。張女士的手工作品逐漸受到了市場的認可,每月訂單不斷。如今,她不僅實現(xiàn)了經(jīng)濟上的獨立,更找到了生活的意義。她的故事激勵著更多農(nóng)村女性走出家門,參與到“連心橋”的各項公益活動中來,她們在交流中增進友誼,在合作中拓寬視野,更在傳承與創(chuàng)新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舞臺。
城市溫度
志愿服務讓文明之光更加閃耀
□濰坊融媒評論員 孫瑞榮
服務社會,是可以干一輩子的事。從“連心橋”民生志愿服務項目的志愿者身上,我們能讀出一種持之以恒的奉獻精神,非常動人。這些志愿者不分年齡,不分工作崗位,通過志愿服務,讓“紅馬甲”成為社會上人人認可和信任的存在,這就是對濰坊這座文明城市最好的“代言”。
志愿服務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“黏合劑”,是團結不同社會群體的“連心橋”。廣大志愿者將自身發(fā)展的小我融入社會發(fā)展的大我,互幫互助、為民服務,將志愿精神的內(nèi)涵詮釋在每一次為民服務中,讓志愿者形象成為各個領域、各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。
對于濰坊這座有愛有溫度的城市而言,廣大志愿者用真情服務社會、用熱心感動他人、用行動傳播愛心,詮釋著奮斗的價值和奉獻的意義。今天的濰坊,全民爭當志愿者已漸成社會風尚。
策劃:高文 齊英華
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:馬宇琪/文
圖片由臨朐縣蔣峪鎮(zhèn)提供
本期評論員:孫瑞榮
責任編輯:邢敏
一審:邢敏 二審:李倩 三審:慈兆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