肩扛責任少年漸成長
來源:濰坊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2-02-21 17:13:58
連煤加車,1200斤也打不住。拉不多一會兒,就累得蹦跶不起來了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、家庭的熏陶、學校元素的滲入,尤其是兩大院清正實干向上的作風,似縷縷晨光,照亮大院孩子的人生之路,漸漸有了責任和擔當。
拉煤和煤餅有心得,極考驗體力和技術
那些年,城鎮(zhèn)戶口人員生活用煤按各家人口實行計劃配給制。大院里,生活用煤全在集體戶上,都燒了伙房的大鍋,到了冬天,各家不可能有煤取暖。我媽算了一下賬,把家里一個人從集體戶里遷出去,自立戶頭,可以從糧店里買點米面和油,星期天包個餃子或搟個面條,改善一下生活;更重要的是,冬天能買1000斤煤用于取暖。每到冬天來臨,媽就拿出15元錢和兩張250公斤面額的煤票說:“抽個星期天,把煤拉回來。”
統(tǒng)一供應城鎮(zhèn)居民生活用煤的煤建公司在城區(qū)大西邊,大院在城區(qū)最東邊,相隔10公里不止。到煤場后,直奔地磅排隊稱車重,以倒除皮計算煤凈重。過完空車才可以到煤堆裝煤。
還記得,好幾年都是新汶煤,煤塊不大不小,但爐渣多,呈暗褐色,難看,火大煙也大,不出20天就要打一次煙囪。洪山塊也是塊煤,煤面亮晶晶的,火大煙不大,爐渣少,燒后的煤灰呈灰白色,不難看,爐子也容易點著,只是煤塊比較大,價格也稍高一些。
去時是空車,回時就沉了。連煤加車,1200斤也打不住。拉不多一會兒,就累得蹦跶不起來了。歇歇也是個事,可能歇了后來勁了,也可能這一歇更沒了勁。從拉煤中還真悟出點道道來,古人一些極富哲理的話用于某一具體事上,也不見得正確。譬如,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”這說法用于拉煤,就不對。誰如不信,拉一趟煤試試。
有時配給的全是煤末,或兩三年燒完了煤塊剩下的煤末,就只能找一個大好天,加土、加水,和成大半尺見方的煤餅,等晾干后一塊塊摞起來堆到屋山頭上,再用塑料布蓋好,等天冷時用。
煤餅和起來還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,關鍵是摻土多少。土少了,煤餅入爐后立馬現(xiàn)原形成煤末,不透氣不燃燒;土多了,煤灰結成“瘤瘤”(煤灰結成的焦痂),很難從爐子里掏出來。以我多年的經(jīng)驗,六分之一的土最合適。
活頁文選拓展閱讀,響應號召壘砌校墻
年齡再大點后,放學回到家,打煙囪掏爐灰生爐子等這些活,在父母下班前,我們已收拾停當。再后來,搟餃子皮、搟面條、熬稀飯都不在話下。還有一件看似不起眼,但影響深遠的事悄然冒頭:媽帶回家的活頁文選,被我盯上了。我最先接觸的中華文化,最先看到的偉人語錄,就來自這些活頁文選。活頁文選是將某個題目下的文章進行選編,印成書頁卻不裝訂,以便隨意分合。
工人新村小學戴帽時,我們?yōu)檎故灸芨煽细?積極響應學校自力更生建校墻的號召,自己動手脫磚坯燒磚、到昌樂采石場拉石頭燒石灰,直到把校墻壘起來。為落實“備戰(zhàn)備荒為人民”的指示,我們還在學校地下挖掘,用自己燒的石灰加土、沙,拌成三合土加固,壘成寬一米半、高兩米、長達幾百米的防空洞。
離開工人新村小學十多年后的一天,偶然從學校門前經(jīng)過,不知怎的,想起當年壘的學校院墻和教室前種下的那棵白楊樹;走進學校,去尋覓當年的景和物、人和事,心里就有了不一樣的思緒,不一樣的感觸,不一樣的情思。青磚墻依然挺立在風雨中,還是那般正直、剛美;樹依然扎根在那里,但長高了,長大了,挺拔了。目有所睹,心有所思,情有所長,意有所遠。這里是開啟我心智第一課的教室,澆灌我心田的第一眼清泉,照亮我路途的第一縷晨光,揚起我心海的第一檣風帆。
這就是我的小學。離開的腳步,邁了又停,停了又邁。自此,再沒回去過。如有人問,還想回去看看嗎?不了。回憶,讓人更心動。
“作”孩長大成才大院歲月永懷念
高考恢復后從77級到79級,兩大院我們高中同級的十余名同學考上了大學。那幾年,全國平均每年招收31萬多名大學生,含金量極高。他們中有的大學畢業(yè)后直接考上研究生,更有奔了博士又留洋,成為遠離家鄉(xiāng)的海外教授。
有的應征入伍當了兵,幾年后,軍衣由兩個布袋變成四個布袋,當排長的當排長、當連長的當連長。
上山下鄉(xiāng)時代,有一位實打實地把自己知青身份干成了村黨支部書記。還有一位更是生生地干成了領著男女老少干活當把頭的生產(chǎn)小隊副隊長,還作為知青代表,出席了“昌濰地區(qū)農(nóng)業(yè)學大寨工作會議”。
更稱奇的是1978年,年齡相差一歲多的東院親哥倆,一同考上了本科大學。他們的母親患有多年的慢性腎炎,沒打針吃藥,竟不治自愈,現(xiàn)在已九十掛零,身體好得沒得說。這事到現(xiàn)在我還經(jīng)常與老人家津津樂道。
這些“作”孩子,走出少年,在學習工作生活的路途中,對社會有了貢獻、對家庭有了責任,有了無悔人生。故事還有很多,這些不過是夾藏在相冊里,已泛黃的幾張舊照片,偶爾拿出來翻一翻。
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,兩大院從內到外有了很大變化,已都認不出來。再往后,兩大院大門白底紅字和白底黑字的大牌子已不在了,職能和作用已挪移他處。但對我來說,這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懷念和刻在心底的這個地方,我快樂的童年少年時光里發(fā)生的許多永遠難忘的故事。
六十多年過去了,天上的星星依然在閃爍。傾聽著窗外喃喃細語的落雪聲,吮吸著穿越六十年時空而來的氣息……那些飄落而去的歲月——大院的日子,雖遠去,但永遠留在我的心底。
本期圖片:田源繪(署名除外)
責任編輯:邢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