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時期峱山秀美(三)
來源:濰坊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5-14 16:03:31
峱山遺址
《詩經(jīng)》書影(資料圖片)
峱(náo)山,位于青州城區(qū)西北14.5公里邵莊鎮(zhèn)境內(nèi),海拔216米。新華字典和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對“峱山”的解釋是:古山名,在山東省?!对娊?jīng)》里的峱山、桓公獵峱、峱山納賢、寧戚飯牛等故事讓這座小山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耀眼光環(huán)。
《詩經(jīng)》里的峱山 理想的游獵場
峱山不高,既無奇峰危石,又無翠谷幽洞,可是在春秋時期,這里卻是山清水秀、古木參天,不失為休閑游覽的好地方。因為它風景優(yōu)美,又距離齊國都城不遠,自然就成了人們理想的游獵場所,從王公大臣到貴族子弟都經(jīng)常到峱山打獵游玩。
《詩經(jīng)·齊風》里有一首民歌《還》,是描寫打獵場景和贊美峱山的詩?!哆€》詩寫道:
子之還兮,
遭我乎峱之間兮。
并驅(qū)從兩肩兮,
揖我謂我儇兮。
子之茂兮,
遭我乎峱之道兮。
并驅(qū)從兩牧兮,
揖我謂我之好兮。
子之昌兮,
遭我乎峱之陽兮。
并驅(qū)從兩狼兮,
揖我謂我臧兮。
這首詩真實地記錄了打獵生活的愉快和獵人之間的交往情感。
據(jù)說這是齊哀公時期的一首民歌,哀公好打獵,影響很大,一時齊民打獵成風。這首詩說的是兩個青年獵人,在峱山打獵相遇的故事。他們禮貌、善良、勇敢、頑強,互相協(xié)作,共同獵捕。同時,詩內(nèi)對峱山的整體風貌也作了描述,是一首贊美峱山的詩。
從民歌的角度理解《還》,它決不可能只在峱山一帶流傳,極有可能在齊國的城市農(nóng)村、山區(qū)平原廣泛傳唱。
寧戚唱《飯牛歌》 齊桓公峱山納賢
衛(wèi)國有人名“寧戚”,滿肚子學(xué)問,很有本事,只因家貧如洗,被人輕視,只好靠給人趕車為生。他聽說齊桓公禮賢下士,很想應(yīng)召而出,干一番大事業(yè),于是趕著牛車到齊國探聽虛實。齊桓公得信,趕緊派相國管仲出迎,并一再囑咐,無論如何不能慢待了找上門來的人才。管仲有點為難:寧戚是個什么長相?他到齊國來投奔何處也不知道,人海茫茫,到哪里去找呢?于是他換上便服,獨自一人走出城門,四處查訪。
一天,管仲來到峱山腳下,見一人悠然自得地倚在車轅上喂牛。這人頭戴破斗笠,赤著雙腳,粗布短衫只搭到大腿,一身窮人打扮。管仲走近一打量,發(fā)現(xiàn)此人雖然衣著不濟,但眉宇間透著一股浩然正氣,知道必有來歷,就主動上前搭話。那人坦然一笑,只沒頭沒尾地回答了“浩浩乎”三個字。管仲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,又不便多問,只好無可奈何地一笑,暫時回府了。直到吃午飯,管仲還在皺眉琢磨。陪他吃飯的小妾婧問他有何心事,管仲便把峱山前遇到趕車人的情景說了一遍,要婧幫他琢磨一下“浩浩乎”三個字是啥意思。婧抿嘴一笑,不加思索地說:“人家已經(jīng)告訴你了,大人還不知道呢,古時候有一首《白水詩》說:‘浩浩白水。鯈鯈之魚。君來召我。我將安居。國家未立。從我焉如。’這人是求官來了,他問大人如何用他呢。”管仲一聽,心中豁然開朗,飯也顧不得吃,趕緊向齊桓公稟報。
桓公即令套車,同管仲一起來到峱山腳下。那人見桓公的車輦來到跟前,既不回避,也不搭話,只悠閑地敲著牛角唱:“南山矸,白石爛,生不遭堯與舜禪,短布單衣適至骭(gàn),從昏飯牛薄夜半,長夜漫漫何時旦。”
齊桓公當然聽出這《飯牛歌》話中帶刺,不免動起氣來。盡管已經(jīng)斷定站在面前的人可能就是寧戚,還是命令左右將寧戚推到車前,板著面孔問他的姓名、居處。寧戚的回答證實了他的判斷,齊桓公心中暗喜,但仍不動聲色,語氣更嚴厲了:“你這個趕車的好大的膽子,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譏諷時政,該當何罪!”寧戚并不害怕,平靜地說:“小人何敢譏諷時政?只不過以實論實罷了。”桓公用手拍著車轅說:“還敢犟嘴!當今天子在上,寡人率諸侯賓服于下,百姓樂業(yè),草木沾春,舜日堯天,不過如此。你說‘不遭堯與舜’,又說‘長夜不旦’,不是譏諷又是什么?”寧戚淡淡一笑,說自己的《飯牛歌》“鑿鑿有據(jù)”,接著他深刻分析了時局形勢以及齊桓公施政的利弊。
齊桓公畢竟是一國之君,居然被一個初次見面的趕車人當眾揭了瘡疤,未免有點下不來臺,一時語塞。一個名叫隰(xí)朋的大夫趨前一步,低聲對齊桓公說:“此人見勢不趨,見威不惕,非尋常車夫也!”齊桓公平心靜氣地一想,覺得有理,所謂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,寧戚是難得的良臣。于是,他命令左右把寧戚扶上車輦,請回宮里,拜為上卿。
后來,寧戚在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中顯示了非凡的才華。
責任編輯:邢敏